![]() |
![]() ![]() ![]() ![]() ![]() |
|
登入 加入會員 VIP說明 購物需知 |
![]() |
![]() |
![]() |
![]() |
![]() |
![]() |
![]() |
0件商品![]() |
|
繼「阿美阿美」後,出版於1980年的「一家歡樂百家愁」(打秋風),是王夢麟的第二張個人專輯。這張唱片收錄了多首民歌時期極受歡迎的暢銷作品,像是〈廟會〉、〈木棉道〉、〈獻給父親〉、〈古國今昔〉以及〈雨中的故事〉等。其中〈廟會〉、與〈古國今昔〉兩首歌曲曾被木吉他合唱團改編成為〈新的組合〉,收錄在1982年出版的同名專輯,因此有許多聽眾常誤以為這兩首歌曲是木吉他所原唱。不過〈雨中的故事〉一曲則恰好相反。這首由簡維政創作,袁芳演唱,原收錄在金韻獎第六輯中的小品,以淺白的詞意,描繪青春時期愛戀的酸甜,在王夢麟重新演唱後,則仿若男子的真情告白。而由賴西安作詞,陳輝雄譜曲的〈廟會〉以及洪光達/馬兆駿的作品〈木棉道〉,均是民歌巔峰時期的經典代表作。其中〈廟會〉以鮮活的詞句,描繪台灣傳統的民俗風情。這份熱鬧歡愉的喜慶氛圍,是賴西安借此主題,書寫台灣在70年代末期由於經濟起飛,社會型態從農業轉型為工商業社會,人口因而大量外移至都會區,僅能藉由廟會的舉行,遊子才得以返鄉與家人團聚的一種感懷。背後的意涵,是傳統大家庭結構的崩毀,城鄉發展不均以及鄉土民俗的消逝。惟這樣的企圖,卻被當時的審查制度認定有倡導迷信之虞,而禁止在廣電媒體上播放,僅管如此,〈廟會〉一曲仍在傳唱下而大受歡迎。至於〈木棉道〉一曲,則紀錄著馬爺年少時的愛情故事。當年馬兆駿每次送女友回家時,總會經過國父紀念館。其見到光復南路上盛放的木棉,而心有所感,遂寫下了這首充滿懷想的歌曲。在王夢麟的詮釋下,也讓情愛的緣起緣滅,如花開花謝般的無奈與命定,有了曾經擁有的一絲暖意。至於和〈小草〉一曲有同工之妙的〈古國今昔〉,則與專輯中其它歌曲曲式截然不同。定音鼓和法國號的力道,恢宏了此曲的氣勢,而故國情懷的喟嘆,也忠實的反應了70年代末期的時代氛圍。 |
![]()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