[2013年經典紀念版] 這張專輯的創作、演出、錄音、製作,都和唱片工業的系統毫無瓜葛。這些客語歌曲,原是為了在街頭、在農村、在立法院抗議現場大聲歌唱,凝聚意志、鼓動熱血。這是一張以拮据預算、克難器材錄製的「手工業」產品--「交工樂隊」團名便是典出農忙時節鄉親相互輪流支援勞動所組成的「交工班」。它和所謂「唱片圈」、「娛樂圈」,實在是兩個世界。然而,《我等就來唱山歌》竟在2000年提名四項金曲獎,拿下了「最佳製作人」和「最佳作曲人」。絕大多數觀眾都是因為金曲獎纔認識他們,交工樂隊則未必在意金曲的光環:報名競逐,是運動的策略,讓更多人或可進而關注、支持他們在乎的議題。他們的自許,遠遠不止這一時的風光。 交工樂隊當時剛剛成團,成員卻個個底子深厚:它的前身是淡江大學背景,極受器重的樂團「觀子音樂坑」。1999年「觀子」改組,撤去電吉他,突出主唱林生祥的木吉他和月琴,那卡西樂師出身的鍾成達把客家八音鼓和爵士鼓融合成獨門的「達鼓」,陳冠宇改彈空心貝斯,再加上世界級的嗩吶好手郭進財和詩人「筆手」鍾永豐,交工樂隊於焉誕生。 他們把錄音器材搬進原是燻製菸葉的美濃「菸樓」,酷暑天氣,蒼蠅成群停在音控台和揚聲器上,泥磚牆隔音不佳,往往唱到一半,門外豬叫狗吠,只得重錄。然而他們殫精竭慮、「窮而後工」,利用菸樓特殊的環境條件,錄出了兼具深度、厚度與立體感的音場。那聲音,帶著幾許潮潤溫暖的泥味--兼任錄音師的陳冠宇形容這是「野地裡萌苗的錄音美學 」。 交工樂隊以革命家的熱情、手藝人的細心,成就了一張大氣淋漓的傑作:從開篇的磅礡史詩「下淡水河寫著我等介族譜」唱起,我們聽到「夜行巴士」北上請願的老農心聲、「秀仔歸來」知青返鄉「蹲點」的複雜心情,乃至於「我等就來唱山歌」、「水庫係築得屎嘛食得」的街頭熱血,曲曲相扣,高潮迭起。這不僅是後解嚴時代「新母語歌謠」十年風潮中一朵晚開的奇花,也是創作歌謠結合草根實踐路線的巔峰示範。--馬世芳 (知名樂評人)
師大店-台北市大安區浦城街21巷1-1號 TEL:02-2369 7915 營業時間:週一到週日 14:00-22:00 FAX:02-2369 7925 EMAIL:order@wwr.com.tw 1F., No.1-1, Ln. 21, Pucheng St., Da’an Dist., Taipei City 106, Taiwan
© 2002 White Wabbit Records, Taiwan. All rights reserved.